员工风采

员工风采

西咸集团 | 书声(十)

2022-03-13

image.png

西咸集团承担着“为明天创造今天”的企业使命,以“打造一流的城市创新发展综合服务商”为企业愿景,为进一步营造爱读书、爱分享的学习氛围,促进“成长”文化落地生根,进而打造学习型组织,西咸集团开展“读书分享会”活动,并开通“书声”栏目,用声音和文字记录干部员工读书心得,提升思想境界、丰富精神内涵,用“担当、创变、奋斗、超越”的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最终实现共同成长。

2022/3/13

西咸集团·书声

今天

由战略投资部刘娇

企业管理中心赵卫

魔茧科技魏晓丹

企业管理中心刘畅

为大家分享书籍

image.png

一个人的朝圣(节选)

 哈罗德已经是个老人家了,别说是朝圣者了,他平时连路都不多走几步,还能骗谁呢?他一生都是坐在小小的办公间里度过的,松弛的皮肤皱巴巴地挂在身上。想想自己和奎妮之间路途迢迢,又想起莫琳说的他走过的最远距离不过是从家门口到车里,还有夏威夷衬衫男的讪笑、生意人的怀疑。他们是对的。他对运动、对地图、对郊外,都一窍不通。他应该乖乖拿出零钱坐公车回家。哈罗德轻手轻脚地关上门,感觉自己像是对一些还没有机会开始的东西道别了。他慢慢走下楼,留意着自己的脚步,鞋子踩在厚厚的地毯上,一点声息都没有。

 哈罗德正将钱包换到后面的裤袋里,餐厅门一下子打开,从里面走出刚才那个侍应,后面紧跟着那两位穿着灰衣、脸颊泛红的女士和生意人。

“我们还担心您已经走了呢。”侍应理理自己的一头红发,轻轻喘着气。

“我们想说,一路顺利!”唱歌的那位女士突然开口。“我真心希望您能成功。”她的朋友接着说。生意人将一张名片紧紧塞进哈罗德手心:“如果你经过赫克萨姆,记得来找我。”他们都相信他。他们都看见了他的帆船鞋,听过了他说的话,却用心说服了理性,选择忽略一切证据,去期待一种比不言自明的现实更大、更疯狂,也更美好的可能性。哈罗德想到自己一刻钟前的犹豫,自愧不如。“你们太好了。”他轻轻呢喃,逐个握过他们的手,谢谢他们。那个小侍应还凑到他耳边,隔着空气轻轻亲了一下。

 也许哈罗德转身的一刻,生意人笑了一下,甚至做了个鬼脸,也可能餐厅里有人正忍着嗤嗤的笑声,但他都不介意了。他是如此感激,即使听到了,他也会和他们一起笑。“那我们就在赫克萨姆见啦。”他答应着,一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向外面的马路。

 泛着银光的大海在身后铺展开来,眼前是通向贝里克郡的康庄大道与另一片海洋。旅途终于开始了,就从这一步开始,他的目的地历历在望。

image.png

麦肯锡&波士顿

——解决问题方法和创造价值技巧

(节选)

 在整个麦肯锡集团中,大前先生作为世界顶尖的人物深受尊敬。在偏重逻辑推理的麦肯锡中,大前先生的创意非常具有新意。尤其是他所“预言”的许多事情如今都已变成了现实,恰如世界在按照大前先生所说的发生着变动。

 关于大前先生有许多有趣的奇闻逸事。据说他的好友——欧姆龙(Omron)的创立者立石一真先生经常在员工面前说:“要认真听大前先生的话。他的话听起来好像是异想天开,其实从本质上来看,他说的都是正确的事情。”随后,他没有忘记立刻补充上一句,“不过,也不能囫囵吞枣,要将其当作还是20年之后的事情,如今就按照他说的话去做,就会犯错。”

 的确,大前说过的话多数都有些极端,他经常飞到常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地方去想象。这就是大前先生的超乎寻常之处。

 不过,因为是极端的言论,所以未必100%正确。 

 例如,我们将大前先生的每一个预想按照70%左右的正确率来假定。如果是70%的话,就让人觉得原来如此,好像非常正确了。但是,就像前面说过的那样,大前先生会把预测进行三次联想。于是,三个70%相乘(70%的立方)的成功概率就会降低到相当程度了,成功的概率实际上仅在1/3左右。尽管如此,从结果来看,他的预测大多数都已经变成了现实,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假如是史蒂夫·乔布斯的话,就会由自己来干,把现实变成自己设想的愿景。据说是因为他具有“改变现实的能力”。 

 但是,大前先生是咨询顾问,实施当然不会由他自己来做,而是由客户企业来做。必须做到让客户相信这仅有1/3成功率的假说,为此,要让大家都齐心想要那样做。

 实际上,大前先生非常擅长让大家按照他所说的去做。大家都按照他所说的去行动,结果就成为他当初假设的那样了。 

“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去创造未来”,这是作为个人电脑(PC)之父而闻名于世的阿兰·凯伊(Alan Kay)的名言。史蒂夫·乔布斯通过自己的产品创造了未来。大前先生让客户按照他所说的去做而创造了未来。

image.png

原则(节选)

原则是根本性的真理,它构成了行动的基础,通过行动,让你实现生命中的愿望,原则可以不断地被应用于类似的情况以帮助你实现目标。每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纷至沓来的、必须做出反应的各种情况,假如没有原则,我们将被迫针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以预料之事孤立的作出反应,就好像我们是头一次碰到这些事一样。但假如我们把这些情况分成不同的类型,并且拥有处理不同类型情况的良好原则,我们就能更好地做出决策,并因此过上更好的生活。

拥有了一系列良好的原则,我们就拥有了一系列成功的秘诀。所有成功人士都是依据原则行动的,这些原则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只是选择在什么方面成功因人而异,所以他们的原则也因人而异。作为一个有原则的人意味着总是依据可以清晰解释的原则做事,但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能清楚地解释他们的原则,人们很少把自己的原则写下来与别人分享,这太令人遗憾了。我很想知道爱因斯坦、乔布斯、丘吉尔、达芬奇等人奉行的原则是什么,这样我就能弄明白,他们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实现目标的,并对它们的不同做法进行比较。那些希望我给他们投票的政治家,以及所有那些其决定能影响到我的人,我都想知道,在他们看来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我们是拥有共同原则能够把我们粘在一起,组成家庭、社区、国家以及跨国的朋友?还是说,我们的原则是相互对立的,导致了我们的分裂,这些原则是什么?我们应该具体说明自己的原则。

image.png

置身事内(节选)

这本书的目的是帮普通人理解身边的世界,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些门道,从乏味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出些机会。

这本书前言的副标题是从了解现状开始,那么作者是想帮我们了解什么现状呢?首先,在我国,政府不但影响“蛋糕”的分配,也参与“蛋糕”的生产,所以我们不可能脱离政府谈经济。必须深入了解这一政治经济机体如何运作,才可能对其进行判断。第二,由于西方理论和中国现实之间脱节严重,作者希望可以帮助构建二者之间的桥梁,帮助读者读懂国家政经大事和新闻。

我读完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虽然在体制内,每天公文不停地过,但并不理解这个体制的运作机制,总觉得在置身事外。读完后才觉得,其实你一直置身事内。用书中的话说,就是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下面我就书中几个与我们日常相关的事件,和大家分享下书中的观点。

第一,什么是“土地财政”?所谓“土地财政”,不仅包括巨额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还包括与土地使用和开发有关的各种税收收入。这些税收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和土地相关的税收,主要是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其收入百分之百归属地方政府。另一类税收则和房地产开发和建筑企业有关,主要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若把这些税收与土地转让收入加起来算作“土地财政”的总收入,2018年“土地财政”收入相当于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89%,是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土地转让虽然能带来收入,但地方政府也要负担相关支出,包括征地拆迁补偿和“七通一平”等基础性土地开发支出。从近几年的数字看,跟土地转让有关的支出总体与收入相当,有时甚至比收入还高。2018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为62 910亿元,支出则为68 167亿元。光看这一项,地方政府还入不敷出。当然地方政府本来也不是靠卖地赚钱,它真正要的是土地开发之后吸引来的工商业经济活动。地方政府为什么喜欢大项目,从税制角度来看,增值税在生产环节征收,所以地方政府更加关心企业所在地而不是消费者所在地。这种倚重生产的税制,刺激了各地竞相投资制造业、上马大项目,推动了制造业迅猛发展,加之充足高效的劳动力资源和全球产业链重整等内外因素,我国在短短二三十年内就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第二,城投公司是怎样兴起?想在城市建设开发中引入银行资金,需要解决三个技术问题。第一,需要一个能借款的公司,因为政府不能直接从银行贷款;第二,城建开发项目繁复,包括自来水、道路、公园、防洪,等等,有的赚钱,有的赔钱,但缺了哪个都不行,所以不能以单个项目分头借款,最好捆绑在一起,以赚钱的项目带动不赚钱的项目;第三,仅靠财政预算收入不够还债,要能把跟土地有关的收益用起来。为解决这三个问题,城投公司就诞生了。你可能想不到,发明这套模式的还是国家开发银行。

随着城市化和商品房改革,土地价值飙升,政府不仅靠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支撑起了“土地财政”,还将未来的土地收益资本化,从银行和其他渠道借入了天量资金,利用“土地金融”的巨力,推动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债务。这套模式的关键是土地价格。只要不断地投资和建设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城市就会扩张,地价就会上涨,就可以偿还连本带利越滚越多的债务。可经济增速一旦放缓,地价下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累积的债务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可能压垮融资平台甚至地方政府。

第三,近年来为何严控债务风险?

总的说来,我国的债务问题是以出口和投资驱动的经济体系的产物。2008年之后,净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减弱,所以国内投资就变得更加重要。而无论是基建还是房地产投资,都由掌握土地和银行系统的政府所驱动,由此产生的诸多债务,抛开五花八门的“外衣”,本质上都是对政府信用的回应。所形成的债务风险,虽然表现为债主银行的风险,但最终依然是政府风险。最近几年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推行的一系列重大经济金融改革,包括严控房价上涨、“资管新规”、限制土地融资、债务置换、“反腐”、国企混改等,确实有效遏制了新增债务的增长,但是高度依赖负债和投资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完成转型,因此限制债务虽限制了这种模式的运转,但并不会自动转化为更有效率的模式,于是经济增速下滑。

第四,如从宏观上何理解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可以从三个角度去理解。第一是生产效率下降。宏观上表现为GDP增速放缓,低于债务增速,所以宏观债务负担加重。微观上表现为地方政府过度投资、不断为一些“僵尸企业”输血,扭曲了资源配置,加重了政府和企业的债务负担。而且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模式过度依赖地价上涨和房地产繁荣,推升了房价和居民债务负担,也加大了银行风险。

第二个角度是国际失衡。地方政府重视投资、生产和企业税收,相对忽视消费、民生和居民收入,造成经济结构失衡,分配体制偏向资本,劳动收入偏低,所以消费不足,必须向国外输出剩余产能。我国和韩国、日本等东亚邻居不同,体量巨大,所以对国际经济体系冲击巨大,贸易冲突由此而来。

第三个角度是产业升级。因为产能过剩,我国制造业竞争激烈,价格和成本不断降低,不仅冲击了外国的中低端制造业,也冲击了本国同行。要想在国内市场上存活和保持优势,头部企业必须不断创新,进入附加值更高的环节。所以我国制造业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在竞争中不断上升,在全球价值链上不断攀升,也带动了技术创新和基础科学的进步,进一步冲击了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

最后,作者提到,经济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当下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我国的GDP总量哪年能超过美国,而是探讨我国是否具备了下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还能继续齐头并进吗?还有几亿的农民能继续城市(镇)化吗?贫富差距能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吗?在现有的基础上,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和具体政策是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每个章节之后,都介绍了当下正在实施的政策和改革,以便读者了解政策制定者对现实的把握和施政思路。并且还做了阅读推荐。有经济史学家在研究美国崛起的过程时曾言:“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以上就是我对书中一些观点的分享,难免挂一漏万,如果大家对各种经济现象感兴趣,可以亲自读一读。


上一篇今天,镜头给“她们”

下一篇西咸集团 | 书声(九)

网站地图 关闭

集团概况

集团简介 领导团队 组织架构 发展历程 下属企业

新闻中心

西咸要闻 集团新闻 工作动态 部门动态 子公司动态 公示公告

业务版块

区域开发 产业发展 公共服务 金融与新兴产业投资

党的建设

党建动态 廉政建设 群团工作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文化故事

人才建设

人才招聘 学习培训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XML 地图